傷寒論條文4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承上條,下之後,體內水分不足而心生煩熱,再加上腸道因為氣的耗損而蠕動遲緩,造成心煩腹滿、臥起不安的症狀。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而未見緩解,體內正氣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損耗,這時出現可下之証而大下之,如同4647條造成里虛(氣津兩傷)的體質一樣,只是這時的虛熱較前條更甚,所以不言其煩熱而形容身熱不去,乃胸中熱邪隨著三焦體液(如體表組織液與淋巴液)感傳全身;由於熱更甚,較之胸中窒更甚便成為心中結痛感。不管是心中懊憹,或是胸中窒、心中結痛,其都與心胸部的熱邪有關,都屬於梔子的適應症,因此仍然可以選用梔子豉湯主之。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患者經過汗法與下法之後,如同46條的情況,都有里虛(氣津兩傷)的現象,只是本條文是虛煩、熱更甚,導致胸中如塞感明顯。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6﹒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這句是指對於同一個患者,處以發汗、吐、下三種去邪之法後。可想而知此人必因連續使用攻法而導致里虛(氣津兩傷)的現象。此時在汗吐下之前的症狀已經消除,而是出現虛煩不得眠的症狀。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5﹒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口吐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中風(指桂枝湯証),經過六七日而未痊癒者,發熱惡風寒的表証仍在,同時出現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小便不利等的里証。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4﹒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承上條,如果是傷寒汗出,脈浮數、不渴、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3﹒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承上條,發汗已(太陽病經過發汗後,表症未除),脈浮數(體表有熱邪)、微熱(指體表有些微熱甚)、消渴小便不利(指口渴甚,喝了水也不能止渴,也不會形成尿液排出)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2﹒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稍稍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經過發汗後,太陽表邪已經解除,但是由於汗出導致津液損傷,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引起血液濃度過高,最終刺激下視丘的渴覺中樞而發生口渴甚的症狀,這裡形容為胃中乾。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1﹒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是指前條39條文芍藥甘草附子湯証。如今發汗後不惡寒(表証已解),但熱者(指惡熱),這時就要想到當體內產生「惡」什麼時,通常就是那種邪氣太過,體內惡熱就是里熱的表現。汗後如果導致腸胃道津液損傷,很容易形成腸道阻塞的里實証,腸道毒素不斷刺激內壁造成發炎的熱証,當和胃氣(腸道腑器行而不藏,通降為和),使用調胃承氣湯來小小的通調腸道便可消除此不適症狀。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40﹒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若」指或,當有表証使用汗法後,或是當有可下之証而使用下法後,病仍不解時,如 39條病不解,都是指証型轉變後仍出現不適之症,本條只舉示煩躁一症為茯苓四逆湯的使用時機,如有它症,當參酌脈症來分析加減。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9﹒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後病不解時,惡寒本來就是表症之一,不應該會使用到「反」這個字,所以可知此時太陽病已解,這裡的惡寒並不是指表寒,而是指里寒,病症已轉入里而成為少陰病的惡寒証。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8﹒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朮甘湯主之。

這段條文要稍微調動一下順序會比較容易理解,患了傷寒感冒又有可吐或可下之症狀,使用催吐法或瀉下法之後,出現心下(傷寒論中所提到的心下並不是指心部,而是指胃部)逆滿(指脹滿),其感覺像是氣上衝胸,這是由於吐下損傷了里的陽氣導致里虛(腸道無力、水榖停滯),此時由於吸氣後膈肌無法正常下降而產生胃氣不降反逆的現象。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7﹒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發汗後,表証去除了,但是卻發生腹部有如吹氣球一樣脹滿不舒服。這是由於發汗時,腸胃道的津液隨之發散到體表,使脾胃運化之氣也相對耗散而造成腹部腸道的停滯,這時存在於腸道里的細菌與消化酵素仍不斷發酵分解飲食水榖,便形成了氣滯型的虛性脹滿,屬於腸胃的機能衰弱所致,需與承氣湯類的實滿(腹脹大痛不可按)相鑑別。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6﹒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奔豚」症狀是什麼?「豚」字是指小豬的意思,而「奔豚」就是指人體體內有一隻小豬在上下亂竄。而在《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篇有較詳細的說明,如發病症狀與原因的條文:「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者,皆從驚恐得之」。說明奔豚病發作時先從少腹痛起,接著感覺有一股氣從少腹上衝心胸咽喉,這時令人感到極端難受,之後隨著衝氣減緩,疼痛也跟著舒緩,終至正常。而驚恐是奔豚病很重要的發病因素。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5﹒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過多,之前條文探討過一些變化如: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4﹒發汗後,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太陽病,發汗後,大多數的症狀得到緩解或消除,如果是平常就患有喘証的人(稱為喘家),此時容易殘留氣喘的餘症,是不能當做感冒未癒而再給予桂枝湯的。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3﹒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 一兩 ,人參 三兩 ,新加湯主之。

「發汗後」是指太陽病,發汗後,大多數的症狀得到緩解或消除,僅餘下 一兩 個症狀未解除或者症狀發生了改變。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2﹒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傷寒,本來應該給予麻黃湯來發汗,但是因為錯過了發汗的時期,以致發生了衄血(指流鼻血)的症狀,這是因為表寒日久,郁肺化熱,肺主皮毛且開竅於鼻,當傷寒証導致寒束體表皮毛時,鬱熱無法順利藉由體表散出,只好透過第二管道的鼻竅血脈衄血而出,此時如果能用麻黃湯來打開體表毛孔,順利發汗來散去寒熱邪氣,自然肺里不再有熱而衄血自止。這就是麻黃湯能止衄血原因。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1﹒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不得越,其人短氣,但坐,更發汗則癒。

這裡所謂二陽併病,是指太陽與陽明的併病,為初患太陽病者,在太陽病未癒之時,病邪的一部分已侵入陽明時的証治。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寒論條文30﹒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傷寒脈),無汗發熱身疼痛(傷寒証),經過八、九日的變化,就目前已知道的條文,可以出現幾種可能性: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