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條文40﹒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若」指或,當有表証使用汗法後,或是當有可下之証而使用下法後,病仍不解時,如 39條病不解,都是指証型轉變後仍出現不適之症,本條只舉示煩躁一症為茯苓四逆湯的使用時機,如有它症,當參酌脈症來分析加減。

本條文汗下後表裡陽傷,陽虛則寒,屬於少陰直中寒化的証型之一,可由其選用四逆湯加減而得知,為少陰本病。臨床上當可出現脈微細、但欲寐、惡寒踡臥、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的症狀,乃是由於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

而其體內大寒則迫使原本存藏在里的陽氣去離而聚集於外,陽熱在外則擾心神而生煩躁,已發展成為真里寒而外假熱的陰証煩躁,此時如果伴有體溫上升或表有熱感,但是脈浮遲或虛或沉遲或微,手足厥冷、小便清澄、舌濕無胎等脈症不和的現象,都是輔助鑑別真寒假熱的訊息,必須與大青龍湯証的表實寒里實熱之煩躁,大承氣湯証之里實煩躁相區別。

寒生於內而陽外越,若助其里陽則外假熱自除,故仍使用四逆湯來專溫里陽,再加入茯苓來引浮火入陰歸腎(安神除煩躁),而形成茯苓四逆湯這個湯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