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條文:(一﹒1)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癒。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再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先來認識一下食物或藥物的“五味”,分別是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覺反應。古人們在臨床的實踐中,長期對於眾多的藥物與食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出來的反應,和對疾病產生的治療效果,加以概括和總結而得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的結果。

 

    不管是藥物還是食物,進入體內,皆以五味的多寡來體現,五味直接影響調整體內臟腑組織,這就是中醫對於食物與藥物都能達到養身治病的認知,所以才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食療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下,所發展出來的輔助治療法。

 

※五味運用歸納表:

五行

五味

五味入五臟

入肝

入心

入脾

入肺

入腎

五味影響

收引

堅陰

緩急

散風

軟堅

 

    如果肝病了,讓我們運用五行與五味的生克原理,思考一下臟腑間的影響。

  1. 本身肝(五行屬木)病了,需要調肝,可以直接運用五味中的酸入肝特性來調理。
  2. 肝病了,肝血因此無法正常供給到心腦部位(心,五行屬火),表現在五行相生(木來生火)的關聯,這時期木虛不能生火則心火漸衰,需助以焦苦入心來改善。
  3. 肝病了,食入甘味來補脾,經過五臟(五行)的平衡系統,便會調補到肝。這很像“棒打老虎,老虎吃雞,雞吃蟲,蟲吃木棒”的遊戲。

脾(五行屬土),脾盛則(土剋水),脾制約腎,腎(五行屬水)受到制約則(水)弱;

水弱無法制約心火,導致心火氣盛,火盛則傷肺(五行屬金,火盛剋金);

肺金受制則弱,無法制約肝木,則相對起來形成肝木盛的現象。

 

    由這五臟(五行)的相互影響可以發現,甘味調脾,可以調整到肝病,在一般人看來,這也太神奇得不可思議,似乎是將中醫給神話了。其實,這是要讓我們了解人體臟腑是隨時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中而相互影響,食材與藥物皆有地域季節的限制,早期的環境,是一個無法隨時滿足需求的年代,為了可以讓人們選用身邊最容易取得的食物藥草來即時治療,所必須擁有這完整的邏輯思維,隨時變通的採取多面向的治療,乃做為一位良醫所不可缺少的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