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76﹒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小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當病邪侵犯體表太陽層次時(感冒),由於是處在人體的最外層,因此藉由發汗法(如桂枝湯、麻黃湯)來去除病邪,是最快速也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於感冒的症狀之一為發燒,當出現發燒症狀明顯時,在醫藥知識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會選用灑水救火的方式,對患者噴灑灌注冷水以圖降溫,使得原本應當打開毛孔來發汗散熱的治療,因此而誤治。

毛孔因為冷水的關係使其關閉,形成起雞皮疙瘩的現象,這是一種體表突然遇到的刺激,導致立毛肌的收縮活動所引起的,為了要在體表形成一層鬆厚的保護層,用來留住暖空氣,減少體溫流失,熱反而因此無法散去而導致更加的煩。這時由於體熱使得人體自我調節機制啟動而想喝水來降溫,但是實際上是因為毛孔關閉使得體內水液並無太多消耗,因此一喝水就厭惡,不能多飲。

此時湯藥不得下,因此思考藉由太陽膀胱經太陽膀胱腑的表裡關聯,將表熱與水氣改走另一通道,下輸到膀胱腑。

症狀輕者,選用文蛤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達到清熱、利濕、化痰的功效,治療此口渴煩熱的症狀。

如果效果不好,則改用五苓散,在條文42434445條已有討論說明,為膀胱經的利水清熱方,用來治療水逆、消渴證,此時使用也相當合適。

還有一種情形如大陷胸湯證一樣,會出現胸膈脘腹的疼痛,但是其原因是因為痰涎壅塞(如肺癰)導致胸膈窒悶而引起的疼痛,並未帶有熱證的表現。臨床上我們可以從舌質淡胖,舌苔白厚而膩,這些寒證的表現來作為區別,視其為寒邪與痰飲結聚於胸膈而成的胸實證,也就是本條文中的寒實結胸證,使用三物小白散來治療。

其組成有桔梗、貝母、巴豆這三物,由於其色皆白,故稱其為三物小白散。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這三味,杵為散,以白飲(指米湯)和服。強人(指身體強壯者)服半錢匙,羸者(瘦弱者),減之(減半)。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

現今巴豆這味藥材已被列為管制藥材,坊間藥房已無法買到,因此使用上會有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