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脈法與八綱辨證

         收到反映,《把脈自學聖經》一書中對於28脈的單元,雖然解說看似清楚,但運用起來卻有一點抓不到重心的困擾!

 

    我思索了一會,覺得應該這麼看待這問題。很多人學習脈診,都認為能儘快辨認28種脈象或是更多特殊脈象才是重點,卻忽略了人的自我認知是很難控制的,如沒有見過 “4不像”的本尊時,再怎麼思考出的結果,都將與事實會有所差距,因此會利用分解合成的影像來詮釋出本體“因其頭似鹿,蹄似牛,尾似驢,頸似駱駝,而總觀全體則無一似之,故名。

 

    脈象學習也是如此,脈象的組成包含了「高度的浮沉表現」、「力度的強弱」、「跳動速率的快慢」、「形狀寬度的大細」這四個面向。如果能將手指觸感上收集到的這四個脈象組合要件確認下來,形成這四個要件異常變化的因素,剛好反映在人體“表裡實虛熱寒陽陰”的變化,這時候運用脈象來辨別生病時的證候,便能直接對應上「八綱辨證」,一下子就能為生病時的病因病機找到診治的方向。

 

     因此,《把脈自學聖經》一書中已經將28脈象的組成分解做了介紹,能夠對應上這28種脈象時,自然可以按照古聖先賢的分析結果加以運用,但更多的時候是指下診出的脈象無法完全對應到這28種脈象而無法分析病症,這時可以思考病症的發展時期是不斷在變化的,也就是脈象也會由相似於「某某」脈,發展成成為「某某」脈,再來由「某某」脈往恢復而發生脈象的些許改變。有了這樣動態脈象變化的思考,就能不受限於28脈的侷限而廣泛運用脈學診斷知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