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古代疾病的分類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13
金匱要略條文:(一﹒13)「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陽病”指體表病症,有十八種。體表部位區分為頭、項、腰、脊、臂、腳等六部,每個部位又都可以分成衛部病、營部病、營衛同病,如此6×3=18。
“陰病”指體內臟腑所引起的病症。其症狀有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九種。分有虛、實二症,9×2=18。
“五臟病”,肝、心、脾、肺、腎,會受到六種邪氣侵犯(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各有氣分病、血分病、氣血兼病等,5×6×3=90。
“六微”,指體內六腑受邪致病,病勢較臟病為輕。同五臟病分法,6腑×6邪×3=108。
“五勞”,出自《黃帝內經》,「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七傷”,指七種勞傷,以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等為七傷。
“婦人三十六病”:(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証方論》)
三痼者,羸瘦不生肌,斷緒不乳產,經水閉塞。
五傷者,兩脅支滿,心引脅痛,氣結不通,邪思泄利,前後痼寒。
七害者,竅孔不利,陰中寒熱,小腹急堅,臟內不仁,子門揭,洞泄惡吐。
九痛者,熱傷痛,冷澀痛,淋瀝痛,小便時痛,經來時痛,脅脹痛,汁出如蟲嚙痛,脅下分痛,腰胯折痛。
十二者,是所下之物不同,一如清血,二黑血,三紫汁,四赤肉,五膿痂,六豆汁,七葵羹,八凝血,九清血似水,十米泔,十一如月浣,十二經不應期。
現今中醫是以經絡、臟腑、三焦、六經、八綱等的辨證法來歸納病症與治療,已不再使用上述的古代病名與分類了,所以這條文參考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