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脈類之細小脈的探討
早在脈診教學--認識脈篇的單元里就已經提到脈管的組成結構里有形狀之寬度大小的變化,其中具體感覺寬度細小的脈稱之為細脈或小脈,意指脈管內流行之氣血物質不足。但是細(小)脈究竟會有何症狀或應如何治療,臨床上就相當複雜,需看其他如浮沉數遲有力無力等脈來整體分析方能準確。
例如︰醫宗金鑑之金匱要略註.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
中暍指的是感受暑邪,暑為外感六淫之一,侵犯人體一樣是從太陽表層入侵,
風邪為六淫之首,無孔不入,為其他邪氣的帶路與開路者,太陽表層先受風邪侵犯而產生發熱惡寒的症狀,隨即出現暑邪病症。
「暑」屬陽邪,多挾濕邪,好發夏月。夏月天氣熱,容易汗出,體表組織液組成絕大部分是水(約佔90%),其次是各種血漿蛋白(蛋白質及其他物質約占10%),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糖、脂肪、膽固醇、含氮代謝產物。
汗出將水大量排出體外,各種血漿蛋白因顆粒大而無法隨汗大量排出,因此比重上血漿蛋白相對偏多使得黏度增加導致體表代謝循環不佳,稱之為濕邪,症狀上則出現身重而疼痛的現象,上述機轉合稱為「中暍」。
因此在脈診教學--濡脈篇的浮細無力沉按無就是形容暑傷後氣隨液耗的現象。
此條文脈弦細芤遲,說明暑傷脈的變化,初期汗出津傷氣仍充足時,陽氣不斷鼓動黏度增加的津液而呈現脈弦,津氣不斷地減而脈形逐漸細小,接著陰傷則脈芤,最後陽衰則脈遲。(細脈可當不足,也可當濕邪)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痺』。」
脈沉細,那浮取呢?浮取當無,此人平素體表空虛,加上久處水濕之地,陰寒水濕之氣得以長驅直入,直接停留在屬里的筋骨層,濕性黏滯屬於陰邪,陰邪傷陽易阻氣機,呈現脈細而明顯。如同一個人長期穿著一件濕淋淋的衣服,濕困體表不去,體內將不斷產熱來對抗濕氣,最後濕邪勝利,圍困因為不斷消耗而衰弱的陽氣,因此出現關節疼痛而煩的『濕痺』症狀。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前面提到有關疾病發展過程中脈像與邪正病症的相互關係,還有脈証相合的思考,本條則是說明脈與証不相合的情況在臨床上也是會發生的,當仔細思考。
太陽病發熱理當脈浮才是脈証相合,如今脈沉而細,這就直得深思判斷了,此人總按浮取無脈,表示體表陽氣空虛,體表陽氣主防衛與固攝毛孔津液,雖然症狀還只是太陽表証,但是邪氣隨時可趁體表空虛而直犯里部,脈沉主體內(里),細脈為正(氣血)不足之脈,發熱之邪內傳損傷里的氣與血,導致氣血不足以養臟與養筋,而出現如腦膜炎的症狀(高熱、角弓反張…),稱之為痙病,屬於危急重症。
這說明還可以從脈像來得之病家體質,進一步預測疾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