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條文8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患了太陽病,醫者使用汗法,竟然發熱惡寒不止,於是誤認為有裡症,而改採瀉下法來攻下,結果成了心下痞。心下指胃口部,則表現如覆碗狀且不通的感覺。

    中醫認為這是由於感冒表邪未解而使用下法後,將病毒帶往胃腸道,造成慢性胃發炎的現象,導致局部腫脹不通,便成了心下痞、按之濡()、脈浮等症狀。

    還有一種思考方向,由於發汗與瀉下都會損傷體內正氣與津液,如果此人具有便秘的體質,將導致毒素在沒有完全清除的情形下,刺激胃腸道黏膜而形成發炎的現象。

此時選用黃芩、黃連來清熱消炎殺菌,仍用大黃,是要藉由它的抗感染成分,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及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加上促進排便,使腸道邪氣得以迅速排出體外。

    如果是心下痞、按之濡,再加上惡寒汗出等症,表示此人因為汗下後,還損傷了體內陽氣,因此除了上述三黃外,再加入附子來振奮陽氣,而成為附子瀉心湯方。

    關於下之後,心下痞的形成,還有一種類型是脾胃陽傷,運化失常所導致的,因此如果服用如大黃黃連瀉心湯這類的苦寒清熱藥,當然會沒有效果,甚至還會因此而產生其他症狀。

    由於苦寒太過導致脾腎虛,膀胱氣化不利,而發生:

(1)   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則表現出口渴、口燥。

(2)   津液不足,虛火擾心則發生心煩現象。

(3)   膀胱氣化不利,在下則發生小便不利的症狀。

(4)   膀胱不利,水邪上逆,阻滯了中焦氣機而出現心下痞的症狀。

因此參考第43條條文,使用五苓散來行水、消痞、除煩、止煩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