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三  伏  貼

  《黃帝內經》是一本學醫之人都要詳讀的書,感覺起來相當艱澀難懂,實際上談的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太陽與月亮的升降(白天夜晚)、時間的變化(十二時辰)、四季的循環(生長收藏)、…等。其中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地自然與人的規律相互形成一套養生智慧,幫助我們對自我生命本體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性,以順應自然的力量。

  「冬病夏治」是運用《黃帝內經》中的四季變化智慧,採夏季氣溫高,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相對於人體陽氣充沛的時機,進行身體的內部調整,可以預防冬季舊疾復發,或減輕疾病的症狀。

主要適應証:改善氣喘、慢性咳嗽、抵抗力弱易感冒及鼻過敏。

三伏貼說明:三伏貼是指三伏日所做的穴位敷貼治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三伏天的計算法是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段期間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將溫熱性中藥敷貼於適當穴位,經皮下吸收及刺激穴位而達溫補效果,本法除了可減少胃腸道干擾,延長藥效外,尤適於不喜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但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則不宜使用法。)

今年103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8 日 ( 星期五 ) 、 7 月 28日 ( 星期一 ) 、 8 月 16日 ( 星期六) 。

中醫 『 冬病夏治 』 的原理,在 「三伏陽盛之際 」助長陽氣,預防治療冬天好發或遇冷則作的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為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常為灰塵、塵瞞、刺激性空氣、油煙、氣候變化、環境改變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所誘發之肺系疾病,減少寒冬發病率。

具治療效果宜三個伏日皆敷貼 1 次,以增效果。

使用注意事項

三伏貼成分:白介子、細辛、乾薑、附子、艾葉、麻黃、半夏、杏仁、黃芩、甘草,薑汁調敷。(可買辣椒膏來替代,已在部落格公告多年,確實有效

敷貼穴位:大椎、定喘、大抒、風門、肺俞等穴位。

請於這三天各貼藥一次,通常貼藥為3—6小時,若皮膚發生紅腫搔癢等過敏症狀,則即刻撕下藥材。

定喘: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大抒、風門、肺俞:分別在背部,當第1、2、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伏貼位置圖  

    在血管外與細胞間的液體稱為組織液,組織液是血漿於微血管的滲出液,血液中的血漿從血管壁較薄的微血管流出後形成組織液,主要是提供細胞營養與代謝功能,其部分會流回血管,另一部分會和體內的病原體結合,進入淋巴管後循環至淋巴結,讓淋巴球過濾消滅淋巴中的病原體,最後流回靜脈。

    一般體質先天不良或活動不足、嗜食冰冷者,其組織液流動會呈現膠黏狀,無法順利與細胞交通,其中不良物質易引起淋巴球過度反應而導致過敏體質,如鼻過敏、氣喘、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皮膚過敏發疹…或免疫力失調。

    藉由一年中夏天最熱的3個伏日,讓體表藥物熱力進入皮膚作用在組織液,促使其運作正常進而改善過敏現象,所以同理運用,不用拘泥是否真是初伏中伏末伏這3天,找幾個大熱天又剛好放假日,都來外貼熱力藥布,是個不錯的保養方式,值得推薦給大家(連續3年貼敷就能明顯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