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11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陽明病裡熱不大便,於整個腸道外的淋巴組織首先感受到邪熱,經過熱傳導發展,會先在離體表皮膚最近的頭部淋巴來出汗散熱,因此出現只頭部有汗,頸部以下與身體皆熱而不汗出的現象。

皆著裡熱不斷蒸騰體內水液,鬱於三焦,濕熱互結,則水液無法傳輸膀胱,造成小便不利的現象。身體也因為濕熱互結的關係,導致津液無法為細胞所用,而發生渴甚的症狀。

由於濕熱互結的部位位於腹部,鬱熱使得腹壓大增,最終將影響肝臟與膽汁的疏泄,使得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與排除膽紅素,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生色黃的症狀。由於這種發黃的原因是熱大於濕,熱為陽邪,因此又稱為陽黃,皮膚的黃色是鮮亮鮮明的,如橘子色一般。

除上述情形之外,如果是在陽明病裡熱不大便時,便能因為身熱發汗,使得熱有出路,便不會發生鬱熱與濕互結的現象,自然不會造成發黃的症狀。

茵陳:苦辛微寒,寒能清熱,苦能燥濕,辛能發汗使濕熱從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濕熱從小便而出,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

梔子:苦寒,能瀉三焦鬱火、通利小便,與茵陳同用,則能迅速將肝膽濕熱,藉由小便外泄而出。

大黃:苦寒泄熱,蕩滌胃腸,能助茵陳、梔子以泄鬱熱,又能通大便以瀉陽明結實,去除造成黃疸的真正因素。

以上三味組成茵陳蒿湯,用來治療濕熱發黃,需注意要連續服藥,一直到黃疸消退為止,切不要中途停藥。

如果於服藥期間出現中氣虛弱,大便一日數次且溏薄的現象,可以改用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湯於條文第125條時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