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110﹒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舌乾燥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等),加上太陽病(脈浮而緊),再加上少陽病(咽燥口苦),按照這些症狀來看,應該屬於三陽合病,而以陽明病的症狀最多最明顯。

此時如果還有渴欲飲水,口舌乾燥的現象,思考其不惡寒而反惡熱之“發熱”,“口渴”欲飲水且口舌乾燥,“汗出” ,以上三個症狀是屬於陽明病白虎湯症的症狀,當脈無力時可以選用白虎加人蔘湯,脈有力時,選用白虎湯來治療。

如果渴欲飲水,飲水後發生小便不利的現象,說明病邪的一部份已影響到泌尿系統了,如果能以此為出路來去除病邪,將熱導出,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因此選用豬苓來除陽明熱渴之症,茯苓、澤瀉、滑石等來引邪從小便出,加上滑石的清熱消炎後由阿膠來修補養陰,稱之為“豬苓湯”,傷寒之邪,傳入陽明或少陰,化而為熱與水相搏,以致水熱互結、熱結下焦、小便不利或尿道澀痛時使用。

 

由於病邪已大多數進入陽明層,此時如果想藉由發汗來處理,反會損傷腸道津液而發生精神躁擾不安且譫語的現象。由於此時燥屎還未形成,因此可以選用和胃順氣,泄熱通塞的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其中大黃可以瀉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性味鹹寒,瀉熱通便、軟堅潤燥;甘草緩急和中,能緩和瀉下的力道,又能補津養正。大、小、調胃承氣湯方均為順氣通便之劑,而此三方又以調胃承氣湯的作用最為緩和。

如果是採用溫針取汗法來治療,由於汗為心之液,熱迫致汗使得心胸陽氣隨之耗散,心胸陽虛而心無所倚,而發生驚恐煩躁不得眠,此時可以參考使用條文65條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如果下之過度,則可能發生胸中如塞的痛苦現象,參考條文4748兩 條,熱邪隨著三焦體液(如體表組織液與淋巴液)感傳全身,造成胸中窒塞的現象,同樣選用梔子豉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