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42﹒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稍稍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經過發汗後,太陽表邪已經解除,但是由於汗出導致津液損傷,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引起血液濃度過高,最終刺激下視丘的渴覺中樞而發生口渴甚的症狀,這裡形容為胃中乾。

另外,人體的體溫之所以可以維持在一定的溫度而不受外界的溫度變化所影響,靠的就是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其調節的方式可以藉由體內水分來完成,當人體水份不足時,便會因此調節失靈導致體溫上升而生煩躁。

人體細胞也會因為水分不足,無法將其廢物隨著水分排出,進而影響大腦情緒而出現焦慮不安與失眠的症狀。

由於上述分析,諸多不適症狀皆起因於體內水分不足,因此只需適度補充水分便能改善。

這時要注意飲水的方式,不能因為口渴甚而無節制的大量飲水,否則會出現體內電解質遭到大量稀釋,尤其是鈉離子含量過低而出現細胞水液代謝不良導致腦與肺部的組織腫脹,其症狀包括頭暈眼花、意識不清,甚至抽筋或是橫紋肌溶解症等,稱為水中毒現象。因此應該稍稍與飲之(慢慢以口含化水液),使水分能充分吸收。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太陽病經過發汗後,出現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這時就要與條文43條一起來看。(留待下條一起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fire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